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星云法师:人间佛教的建立

    欢喜地的菩萨,方称为地上菩萨,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萨。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超圣。   所谓三十七道品,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,也就是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等,是调治...经》卷二十五〈增上心经〉,佛陀告诉弟子,欲得增上心,应该数数念于相。所谓“相”就是:   第一相:心与善相应,若生不善念时,就以此善念对治恶念,使其不生。譬如木匠以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569460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学道者的魔障

    善法欲和恶法欲二种。以正念来追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为善法欲,是精进求道的资粮;以邪念来追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为恶法欲,是步入堕落的原因,所以又称为“地狱”。   参?六尘的内容   一、色尘 ...造成的结果。因此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,只不过是眼识妄起造作分别而已。其它如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尘所以会令我们起惑造业,莫不由于其它识向外驰求执取,而产生种种贪染爱著的结果。  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969464.html
  • 论“唯识无境”思想

    ”的思想。  由此说末那识是人们认识外境的主导者,但种子现行要靠前六识来完成。因为种子生现行的这一过程必须由身、口、意三业体现。人们平常的语言、行为、活动都是体现在上,所以知识(种子)的形成也在于...根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,又称为“唯识所变现”。但对于“唯识”之类别,众说多样,在《法苑义林唯识章》中,总说诸经论之“唯识”说为种:一者境唯识,二者教唯识,三者理唯识,四者行唯识,者果唯识。此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2369536.html
  •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

    意根)所出,并作意根之眼,与‘阿赖耶之前识“俱”’。、境、相对,识生其中,即指此识。故外与、境,作遍计执。内为陀那、赖耶、作妙观察。故名‘迷悟依’。——了因佛性。  第七阿陀那识(后译为‘末那...’。——缘因佛性。  第八如来藏·藏识,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故,名阿赖耶识。经云: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  一精明:六和合耶。如金与指钚,展转无差别。亦谓其识精元明。元明心妙。是识、的。是七识、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669585.html
  • 从科学发展趋势谈佛学与科学对话之展望

    熏习成种,或使种子现行。因此,综而言之,人类的心智的认知作用,乃由与外尘相接,引前识对境界感知其存有,而后由第六识加以臆想分别,而此臆想不仅包含了过现未的经验累积与推测,还参杂了第七识的我执概念,如...一般人诸识皆有其根缘,根被视为心识起用的增上缘,“如是识依于[41]”,方有其感知、了别作用,尤其前识所依之净色根,一般被说为神经系统,认知科学的发现中指出“依身心识”或说心灵是涉身的,可说是观察...

    释见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25669702.html
  • 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、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

    ,赖耶识没有丝毫有漏的杂染种子,便转化成无垢识及大圆镜智。有了大圆镜智,自然就实证无为功德的发身,变生无漏有为功德的报身,有了报身,自然就有无漏,发无漏识,而转得成所作智,变现三类化身,广度地前...要改造人们多苦不净的身为佛陀常住不变、自在解脱、妙用无边的法、报、化无漏三身;同时,也要把多灾多难的宇宙改造为佛陀无灾无难、七宝庄严、美不胜收、妙不可言的无漏净土。换句话说,改造人生宇宙也就是转染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1069852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2)

     3.慧净喜为后═此又分四相:  (1)由舍增长而生起定慧均等的作用。  (2)由定慧均等验知有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解脱种种的烦恼,是解脱味一味的作用。  (3)于定慧均等与解脱味中随顺精进,成就...得定时,不能妥善将护,又无精进修持的恒心,时修时不修;或是向他人夸说;或现定相,令他人知觉;或未除盖,而生障法,使定力沮坏。  (2).从内因失-这是指六种错误的心态,使定力退失:  1.希望心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37022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三辑(2)

    宝藏成就无上佛道的基础,在道品中,力—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即以信、信力为初。信是信有真如法,信有三宝,信力是由信的增长,才有破疑解惑,证禅定智慧的力能。所以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...。  、正心行处—正心所起的正行,合于法的依处。  综上所述,作一通说:  三昧,是于禅定中达到心一境性之时,远离昏沉掉举,断除烦恼迷惑,使此心平等正直,行相清净,而能生起正智慧,与所观的境相契合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470228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的状态,使此心变得更灵敏,更能自在的思考。一般以坐禅为得定的入门,其它尚可依靠冥思、放松的方式入定。但基本方法只有一种,即是“制心一处”。  没有正定,必然散漫不收,妄念如瀑,不能起正思惟。不起正...心念仍沉浸于停止的错觉中,虽然与外境相接,而意识上也知自己已经出定,却藉由记忆执取,使前念与后念恍若同时出现,而形成幻境。譬如,因非常思念某人,突然看见某人站在眼前,心中起了疑念:“某人现在不是在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大乘起信论述解(2)

    说五分   (本文)   论曰:有法能起摩诃衍信,是故应说。说有五分,云何为?一者因缘分、二者立义分、三者解释分、四者修行信心分、者劝修利益分。   壹、分释   一、论曰:有法能起摩诃衍信,是故应说。说有五分,云何  为?本论的主要内容由此开始,前面加“论曰”,  即“本论说”的意思。   有法,有这样的法门,指一心二门-心真如、心生灭的法。摩诃衍是梵语,意译大乘。因本论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070234.html